09972205537 

滨州: 探索全钒液流电池等新技术应用 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流合作

  文件提出,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开工建设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阳信县独立储能项目等项目,鼓励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60万千瓦以上。

  做大储能装备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储能产业集群。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推进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山东巨电16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等项目建设。重点招引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项目。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氢能装备制造研发机构合作,重点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70MPa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着眼提升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装备制造水平,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发展。重点攻克关键仪控装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液流电池等研发力度。

  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统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发展,加快“十强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推动工业经济扩规模、提速度、增质效。

  加快《滨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实施,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走好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25年底,高端装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营业收入达到660亿元左右,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50%以上。

  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跃升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到2025年底,装机规模达到9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左右。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对制造强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稳步增强。到2025年底,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72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到2025年底,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水产品年产量56万吨以上,海水淡化日产规模15万吨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6000万吨以上。

  推动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健康食品、中农兽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每年打造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底,力争打造1个百亿级医养健康特色产业园区、2个十亿级医养健康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全市医养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150亿元,医养健康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新跃升。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约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全市化工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到2025年底,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5%;全市化工行业集群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全力推动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建设。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到2025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59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以上。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资产、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00家,营业收入总量达到75亿元以上。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精品旅游产业实现从全面提振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更加有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到2025年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5500亿元和4500亿元,上市发债后备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底,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1.构建产业升级新跳板。加快实施我市数字化赋能七大工程,开展能源电子“聚能”工程和软件培优行动,加大指导服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推动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度拓展和融合应用,加快创建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聚焦氢能、锂电池材料等产业基础,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医疗创新与应用高地,主动健康与数字医疗结合的齐鲁模式。(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聚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一批引领性强、集成度高的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新立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4项,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创新专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创建市级以上各类科创平台,攻关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引导企业成为创新需求提出主体、研发经费投入主体和成果转化落地主体。(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聚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区域布局建设,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分区域、分产业培育聚集区,加快建设以阳信县为主的半导体、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以无棣县为主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以滨城区为主的软件产业。培育特色化产业集群,推动龙头整机企业开放市场链、供应链、创新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协同发展性强的配套企业和生态伙伴,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雁阵形集群。统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到2027年,初步形成滨州制造业“1122+N”产业集群发展体系。支持滨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扩容提质,培植区域优势,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4.聚力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打造形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性优质企业,积极打造一批以晨星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全力建设一批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水效能效领跑者为代表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的重大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关联度高的业务布局落地,建设一批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建设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引领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力提速做大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5.聚力拓宽市场应用空间。强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推动信息技术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创新,释放市场需求,提振消费活力。积极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应用“三首”创新产品,扩大采购引导效应和应用规模。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和智能化技改培训全覆盖行动,组织开展信息化助企行动,深入开展政策宣贯、技术支持、培训帮扶等服务,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支持黄河三角洲云计算数据中心、魏桥国科智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创建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或智算中心,打造鲁北区域算力中心。进一步提高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支持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应用体验中心建设,落实好上级奖补政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

  6.聚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建成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面向全市重点产业,形成标志性领军人才需求清单、技术攻关需求清单,推动与人才招引筹划精准对接,支持“链主”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次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组织有基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提升配套能力,拓展与大企业供应链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

  7.聚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抓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育留用,加快推进“人才、平台、项目”团队一体化布局落地。制定紧缺人才目录,持续优化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布局。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相关培训,强化数字专员星级认证。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挂职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活塞及耐磨镶圈、制动盘等汽车零部件产品优势,依托渤海活塞、亚泰雅德、惠宇汽车等重点骨干企业,向轻量化车身、一体化压铸车身、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发力,带动配套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参加新能源汽车下乡、融链固链供需对接会、数字化转型培训等活动5次以上,巩固4项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优势,积极将滨州元素纳入全省新能源汽车方案盘子。(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工程机械产业迈向高端。依托金毅设备、博远重工、海德重工、开泰抛丸等重点企业,引导企业围绕新型高档水陆两用工程机械、全地形沙滩车、桥梁悬臂施工装备、智能抛喷丸装备等高端装备进行产品升级转型,推动我市产品纳入全省工程机械优质产品目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增强数控机床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开泰抛丸、润龙机床、博海精工、鑫宏科技等重点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数控系统、机床主轴单元、丝杠、导轨等4类产品短板研发,引导企业集中攻关传感器、数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为企业适配工业母机相关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企业创新项目实施,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交流对接活动,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4.力促新能源装备产业升规扩容。依托滨化集团等氢能产业骨干企业,开发加氢机、卸气柱、电解槽等一批强市场竞争力的氢能装备,加大技术研发,加快推广应用示范。依托全省风电产业链联盟,巩固国创精密“链主”企业优势,培育壮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对风电城(滨州)落户企业的支持政策等要素保障,积极协调推动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项目进度。2024年力争将惠民风电产业园区纳入《山东省海上风电装备发展白皮书》。(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5.打造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新增长极。加强无人机企业培育,全面梳理现有无人机产品供给能力,组织推介典型无人机产品应用场景,带动提升产品适配性、扩展市场应用规模。推动滨州航空航天产业园、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等3个园区纳入《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特色航空航天产业园区。依托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链招商专班,加大产业创新招商力度,面向成都、深圳等地,围绕无人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整机生产等领域,招引头部企业落户滨州,构建体系完备、配套合理的产业发展生态。大力举办无人机产业对接活动,整合我市产业发展优势做好企业展品参展和推介工作。(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6.开展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企业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在高端数控机床用主轴轴承、五轴联动技术、直线电机进给驱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发攻关,补齐产业短板。力争10家企业入选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和省级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项目库,落实好省级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加快推动新产品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科技局)

  7.强化产业链交流对接。实施产业链融链固链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级以上产业政策项目对接会、研讨会、产学研对接会、装备制造博览展洽会、产业推介会、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交流对接活动10次以上,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产业链服务机制,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8.实施智能制造提质增效行动。围绕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着力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体系,修订《滨州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和制发《滨州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认定办法(试行)》,发掘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优秀企业。2024年,认定和培育各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家以上,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以上。2025年,累计培育认定各级各类智能制造项目8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发展经验和路径。充分落实利用好《滨州市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市级财政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建设。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组织20家以上企业参加全省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开展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宣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集散并举发展光伏。以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为重点,加快推动国家第三批大基地项目华能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润化、晴阳、新拓、金惠等市场化并网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动邹平市、沾化区等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县规模化开发。2024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600万千瓦左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2.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开工建设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阳信县独立储能项目等项目,鼓励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60万千瓦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3.创新示范发展氢能。创新示范发展氢能,完善全市加氢设施布局,鼓励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区域,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能应用场景搭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4.做优风电装备产业。充分考虑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推动风电产业错位发展、联合发展。紧盯国内头部企业,引进落地一批“龙头型”企业、“补链式”项目,打造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重点建设惠民“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等,布局建设风电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建成远景叶片与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北方基地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做新光伏装备产业。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布局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打造无棣县、沾化区“光伏产业园”,加大钙钛矿电池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力争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在我市落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做大储能装备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储能产业集群。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推进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山东巨电16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等项目建设。重点招引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氢能装备制造研发机构合作,重点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70MPa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着眼提升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装备制造水平,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发展。重点攻克关键仪控装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液流电池等研发力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8.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市级以上新能源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大功率风电部件滨州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发展。指导各县(市、区)在优势领域整合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9.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加大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招引培育力度。以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载体,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人才资源互通对接、科研创新相互促进、成果转化高效便捷,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10.塑优一批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惠民县“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无棣县和沾化区“光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1.培强一批领军企业。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市县联动培优合力。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和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建好一批产业地标。指导县(市、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打造风电城(滨州)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地标,形成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新高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发挥科技惠企政策作用,鼓励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使其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企业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平台开放融合,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和资源共享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梯次发展、协同发展原则,推动滨州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持续向高端跃升,加快高性能、低成本、系列化、绿色化产品开发。聚焦数字赋能,加快培育“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全市新材料企业数字化转型,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制造强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充分发挥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下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供应链,构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协作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新材料领域优质企业培育,培优育强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等骨干力量。加快锂电池新材料、碳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领域发展,培育一批前沿新材料重点企业,推动我市前沿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形成一批产业带动性能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6.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向新材料领域项目倾斜。支持企业申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材料创新应用等项目,动态跟踪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企业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7.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抓好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积极鼓励新材料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级人才、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项目。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依托学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赋能增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8.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用好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形成先发优势、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深化金融伙伴机制,延伸“金融+”链条,为有意愿的新材料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匹配金融伙伴,提供综合性、精准化金融服务。(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提升企业品牌意识。鼓励新材料领域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在抢占市场制高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引领作用。在新材料领域培育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和质量标杆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深耕细作、持续创新,促进产品迈向中高端。(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谋划现代化“海上滨州”建设。深入学习领会习“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化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海上滨州”建设。启动编制《滨州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谋划储备建设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适时举办重点项目现场观摩。积极争创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造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举办经略海洋专题培训班,组织全市涉海部门、企业人员赴先进地市学习调研。完成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体系。(牵头单位:市委海洋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统计局)

  2.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为主体,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3年行动计划,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对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涉海科研院校,推进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搭建政研企合作平台,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优化“十面张网”行动方案,精准挖掘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型企业队伍。高水平举办滨州人才节,组织涉海企业赴海洋类院校开展“智选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校园招聘专项活动。抓好泰山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等海洋领域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项目申报,建立海洋类人才项目储备库。深入推进“四链融合”,选取基础优势明显、重点布局发展的海洋渔业等细分领域,推进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双跨”平台。(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发展改革委)

  3.打造滨州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落实全省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任务,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正海海洋食品产业园、智能循环水现代产业园、止河数字渔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新增设施化养殖100万平以上,培育滨州特色渔业品牌,延伸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条。推进海洋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重点推动无棣金海湾锂业5万吨/年碳酸锂和1万吨/年氢氧化锂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鲁北碧水源二期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启动北海碧水源2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开展淡化后浓海水提锂、提溴研究。加快悦翔DHA软胶囊保健品生产许可办理,推动海马中医药、海藻酸医用辅料等产品规模生产。推进北海海上风电检测中心、沾化宏烨2GW渔光互补、国创精密年产1000套大兆瓦风电定转子、无棣HG1海上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加快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等12个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大沿海县(市、区)5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大数据在海洋产业的应用。发展特色海洋旅游产业,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培育临海地域特色品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大数据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4.推进实施“四港联动”战略。提升港航能级,修订《滨州港套尔河港区总体规划》,解决套尔河港区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全面推动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工程和防波挡砂堤工程建设,同步做好现有航道维护,保障VLGC等船舶顺利进出港。织密沿海交通网络,完成G228丹东线滨州段建设,加快津潍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滨州、无棣高铁站房。加快济滨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惠民高铁站房,完成滨州段内全部的箱梁架设。(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5.守护蓝色生态文明。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水平,加大对工业、养殖等重点排污口的监测、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直排、超标排污、私设排污口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削减河流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强化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协调联动,以碧海、海盾等专项行动为载体,持续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海底管道管护等执法工作。积极谋划争取海域、海岛、海岸线修复项目,推进互花米草常态化治理。加强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落实海岸线建筑退缩线制度。严格黄河禁渔、海河禁渔、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河海联动增殖放流5亿单位以上,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创建“美丽海湾”。开展海洋碳汇调查评估,摸清滨州海洋碳汇资源本底,掌握全市海洋碳储量和碳汇量的现状、变化与潜力情况。(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滨州海事局、滨州海警局)

  6.推进海洋对外开放。加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搭建优化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引育一批资质好、经验足、合规发展、带动作用强的跨境电商主体。积极对接各类国际商协会、外资外贸企业、驻华使领馆等资源,在产业合作、共建共享等方面寻找海洋领域招商合作。制定《滨州市2024年度国际市场开拓重点展会计划》,全面落实省“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和市重点展会计划,强化省市县企联动,链接行业协会、展览公司等信息资源,助力企业品牌化、专业化出海。(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外办)

  1.扩大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协调落实好配套支持政策,依托山东欣悦健康科技、中裕食品、西王集团、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康复辅具、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引领带动效应。(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残联)

  2.放大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到2025年底,力争打造1个百亿级医养健康特色产业园区,2个十亿级医养健康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投产。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全力推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落地投产。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养健康产业项目。(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4.加快打造医养健康“领航型”企业。进一步加大医养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支持引导重点企业发挥引领效应。支持“领航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5.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积极拓展黄河流域、粤港澳地区、省会经济圈合作交流,促进医养健康产业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互补共享。组织本地医养健康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齐鲁道地药材展示交流会、“中医药+”创新论坛、中药制剂对接洽谈会等推介交流活动,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签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投资促进中心)

  6.深化健康领域数字化变革。深化医疗影像云平台应用,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医疗行业数字变革创新。(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局)

  7.扩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依托山东欣悦健康科技等大型养老产品制造企业为龙头,打造健康养老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到2025年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8.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支持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发展。支持“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中药新药咳敏胶囊”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开展临床试验及临床疗效评价、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力争2025年实现产业化开发。(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9.壮大提升海洋生物医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开发平台。支持海洋创新药物、医用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培育建设省内重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海洋渔业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0.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加快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突破大口径人造血管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围绕医用纺织材料、卫生保健纺织材料和防护纺织材料,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撑全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1.推动中药品质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统筹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上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加速产业向园区聚集。加快中药院内制剂成果转化,推动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12.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因地制宜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到2025年底,力争推荐培育2家以上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推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种植单位参加全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遴选。(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3.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依托齐鲁中医药名品工程,支持“中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推广项目。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绿色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应用。挖掘本地药膳传统文化,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支持开发以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增强体质、四时养生、术后恢复、调节女性周期与促进儿童发育等为重点的个性化药膳食品。(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14.聚力发展特色康养文旅。在农村开发建设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等为一体的“本草拾趣园”和“岐黄养生谷”,在城市升级改造一批融入养生保健服务的“养生保健一条街”和“药膳街区”,力争培育在建齐鲁康养打卡地5个以上。扩大健康文创产品供给,开发推广一批具有滨州特色、注重体验、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创新产品。(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5.纵深发展体卫融合。聚焦体卫融合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体卫融合的行业标杆。深化体育医院层级建设,培育壮大体卫融合类市场主体。(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6.提质发展健康食品。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依托当地丰富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优质营养海产品供应,推进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依托中裕食品、西王集团等龙头企业,力争培育1-2个省级健康食品优势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17.创新发展健康美业。支持医疗美容机构(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当地原料优势和金银花、惠百菊等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化妆品新原料、新产品、新工艺,培育打造本地知名品牌。(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完善“链长”“链主”机制。每年组织相关“链主”企业参加全省“链长制”专题会议,围绕高端化工产业全局性任务或“聚焦某一领域,突出解决问题”,研究思路措施、对产业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任务清单,建立台账定期督导。梳理更新“1张图谱+N张清单”,全面体现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优势长板、突破潜力、短板弱项,厘清“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内容,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培育一流优质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力,增强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通过定向扶持、内部孵化、技术分享、数据联通、订单保障等方式,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成长。在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高端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优质企业主体。(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突出抓好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与光伏制氢及氢能高效利用一体化、滨阳燃化年产10000吨聚苯硫醚(PPS)特种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链“建延补强”,统筹考虑项目投资、技术水平、建设周期、手续办理等因素,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动态调整和精细管理,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重点项目推进格局。加强省市县一体化推进,加大项目定期调度,协调推进力度,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深化融链固链行动。精准组织技术需求、成果转化、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专题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部门深化合作,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重点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配套,围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合作、市场配套等环节,通过智慧化工综合管理平台、“链主”群等快捷直通形式,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企业供需信息。围绕化工发展形势研讨、化工技术装备展览、化工产品供需对接等方面科学设计主题,提高论坛、展会实效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5.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深入落实“多投多奖”等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和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深化技术创新与化工产业质量管理有机融合。凝练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涵养内生发展后劲。(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提高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加强高端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发展,鼓励重点企业打造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企业,为高端化工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载体支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定期梳理更新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征集高端化工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及可推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双向对接。组织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在低碳烯烃、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性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输出,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8.探索协同创新耦合路径。以促进炼化、煤化、盐化、精细化工等细分行业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为重点方向,加强前沿技术催化赋能,激发龙头骨干企业的内在潜力,推动协同创新、打通中试堵点,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新模式、新场景,引领构建完整又有韧性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加强园区总体设计。深入落实加快推动全市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化工园区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各化工园区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链条,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建立园区产业链“一园一图谱”,制定招商目录,精准招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高能级项目。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引领带动效应。(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10.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和“十有两禁”要求,加快公共管廊、专用道路、水电气热、消防、专用停车场、防洪等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封闭化管理,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

  11.强化园区规范管理。严格专业人员配备、规划体系落实、公用基础配套、产业高效发展等要求,推进园区开发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步提升。实施分类管理、优胜劣汰,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有序推进企业入园。严格落实《化工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引导园区外化工企业分类精准管理,有序推动搬迁入园,提高化工企业入园率。支持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产业集聚、安全环保水平高、开发面积占比高的园区,按照《化工园区扩区管理办法》适当扩容。(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

  13.整合优化传统化工领域。炼化行业,根据山东省石化规划布局总体方案,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山东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积极推动我市地炼产能整合退出的企业谋划实施新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焦化行业,做好全市焦炭年度产量控制工作,产能整合压减任务完成前,将年度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化肥行业,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肥料、缓控释肥料等产品,推动化肥生产向高产优质、环境友好、修复土壤、增强抗逆等方向提升。氯碱行业,优化产能布局,鼓励缺氯气地区对接氯气过剩地区和企业,支持氯碱企业配套建设耗氯项目、减少液氯长距离道路运输,降低安全风险。(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局、市交通运输局)

  14.发展壮大新兴化工领域。化工新材料,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三大方向,强化提升现有化工新材料的产品牌号和性能,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实现多品种、系列化发展。海洋化工,加快研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发新型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等产品,开发医用、保健品用、化妆品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精细化工,突出卡位补链,优先发展电子特气、湿化学品和光刻胶等电子专用化学品;突出提质增量,壮大试剂助剂、水处理和油田化学品、粘合剂等专用化学品发展规模;突出做精做优,提升日用化学品行业的品牌力量;突出高端绿色,提升农药和涂料行业的产品性能和绿色环保品质。生物化工,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医药中间体、尼龙工程塑料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15.找准智改数转重点方向。重点聚焦设备维护效率低、工艺知识传承难、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大等痛点,在设备健康管理、生产经验数据化软件化、安全监控等方向开展智改数转,提升关键设备、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实现数字化监控、设备动态预警和预测性维护,加快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和工艺创新数字化。支持企业围绕产线、车间、工厂等生产环节,综合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多场景、多层次试点,有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6.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组织开展智能化改造标杆选树活动,开展先进经验观摩交流,发挥引领带动效应,组织园区、企业与技术服务商开展供需对接,丰富先进解决方案和工业APP供给应用,以数字生态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7.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建立隐患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组织开展常态化督查检查,确保排查整治各项措施落实落地。(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8.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强化项目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支持高端、提升中端、淘汰低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稳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19.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督促化工园区“一园一策”编制实施方案,2025年底前化工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有效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意识和内生动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20.持续建设绿色工厂。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建设。落实绿色工厂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引导绿色工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改造升级,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推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52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3处大型灌区和1处中型灌区改造任务。(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乡水务局)

  2.加快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持续开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3.聚力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树牢大食物观,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潜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推进蔬菜食用菌先进生产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引进和推广。加大改造提升果树老旧低效设施力度,重点推广“沾冬2号+设施”栽培模式。坚持稳生猪、提家禽、增牛羊、兴奶业、促特色,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8%以上。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稳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到2025年底,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稳定在180万吨、90万吨、57万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4.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摸清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盐碱耕地底数。严格落实省级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研究提出我市盐碱地贯彻落实意见。开展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筛选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城乡水务局、市科技局)

  5.持续强化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培育8家行业领军企业。培育5个百亿级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00家。(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6.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麻店西瓜、邹平水杏等特色产业。按照“新品种、新模式栽培、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省力化、智能化果树栽培示范点,到2025年底,建设好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50处现代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7.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平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扩面增量、提档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指导相关县(市、区)做好已获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的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8.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展乡村旅游精品创建,积极培育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组织开展“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系列主题活动,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底,培育2-3个旅游民宿集聚区,新增5个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稳妥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项目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围绕农产品上行,建设改造一批具备分拣、预冷、预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助力农产品商品化。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商业物流体系建设。2024年底前,实现快递村村通100%全覆盖、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100%,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项目,力争全部县(市、区)的乡镇商业设施达到“基本型”以上标准,助力农产品流通。(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9.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农膜、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兽用抗菌药物综合治理,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全方位推进源头减量增效。到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3%、92%、9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10.全力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广应用“一乡一业”标准体系库,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稳步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入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底,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1.全方位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推广高度和深度,强化品牌新媒体短视频宣传推介,加大深入企业、社区开展“品牌行”活动力度,积极适应新时代高要求快节奏,扩展品牌影响力。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品牌推介会、农交会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运营好“齐鲁农超”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底,授权加盟“食域滨州”品牌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认定市级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100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2.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步伐。推进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应用。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主要农作物、水产新品种。统筹推进良繁基地、制种大县、品种试验基地、展示评价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大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及优势特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水产繁育基地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底,培育优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个以上、省级以上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3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13.深化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家、省体系的衔接与配合,有效承接其创新成果服务滨州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遴选推广优良主导品种。推进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效率。开展科技特派员送服务活动,依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每年服务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30家以上,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150场次以上。完善市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开展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招募特聘农技员,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每年培训县乡农技人员300名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14.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启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型机具发展。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探索发展数字农业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6%以上。每年新增3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坚持农机农艺融合,继续围绕8大产业,遴选建设16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完善技术模式,促进智慧、复合、高性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到2025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6%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5.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省部署要求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确保2024年底前完成试点任务。积极对上争取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16.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积极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高水平打造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根据需要举办公司。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烘干晾晒、冷藏保鲜、维修车间、机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领军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联农带农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享受各类支持政策的重要条件,鼓励各类组织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7.打造农业开放发展新高地。争创农业国家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沿黄河、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沿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廊道,具化实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滨州段)建设。落实《关于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计划(20232025年)》,大力推动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交通体系,培育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渤海红色文化片区建设,开展滨州市渤海老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连片展示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路贯通、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传承发展片区支撑、全域“两创”新标杆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2.擦亮“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化实施“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工程,推进文化创意设计赋能“山东手造”行动成果转化,开展“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创新设计大赛,推出一批创意十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手造新品,不断提升手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改造提升“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体验中心,推动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学校、进非遗工坊。到2025年底,实现市县“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体验中心全覆盖,“山东手造滨州精品”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打造省内外知名的“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品牌5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3.实施“文润渤海百花争优”工程。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主题等,每年遴选一批重点项目予以扶持。落实“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创作项目,进一步打磨提升京剧新编历史剧《孙武》,创排少数民族题材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大型渔鼓戏《煮海》并立上舞台,推进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巡演和推广工作,推动红色题材长篇小说《老渤海》出版发行。积极引入社会投资,吸引更多制作机构和影视项目落户滨州。突出“群众演给群众看”,精心组织文化进万家、小戏小剧创演、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打造提升“胡集书会”品牌。(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

  4.狠抓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建立并不断充实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库,支持各类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实施以孙子兵学文化展示体验为特点的青少年国防教育研学体验项目,依托市博物馆、孙子兵法城、武圣园、渤海革命老区***博物馆、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等文旅资源,系统设计研学游课程和研学游线路,开展宣传推广和研学活动,增强“孙子故里品质滨州”品牌影响力。实施“胡集书会”品牌提升项目,加快构建以胡集书会为重点的曲艺文化研究阐发体系,建成胡集书会传承保护发展综合体,常态化推进曲艺育新工程和曲艺融合工程两大工程,打造胡集书会开幕式系列活动、夏季书会系列活动、“书会+”特色活动等品牌活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5.抢占产业优势链位。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培育“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以营商环境为重点稳链育链,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推进“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协同运营模式,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集群”的产业生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

  6.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好《山东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清单》,制定出台《滨州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清单》。积极对接并利用好山东文化数据库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开展滨州市十佳“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工作,推动文化场馆数字化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效统一”的文化数字化供需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7.扎实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强化文化类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增一批文化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到2025年底,省级以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保持在1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8.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改造提升文化核心领域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装备等传统文化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数字文化+”新型文化业态,精心谋划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推进中国(滨州)航天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等文化数字化项目,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突破式发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

  9.培育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领航型、骨干型、成长型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加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围绕细分领域强化“专精特新”方向,提升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入园发展,规划建设、提升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创业工厂、众创空间。(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10.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健全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滨州市市属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

  11.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做好消费场景创新,适应“线上经济”新消费趋势,培育壮大一批线上龙头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搭建智能生活、美食文化、旅游出行、文创娱乐等不同文化消费场景。打造一批高品质、高人气、具有滨州辨识度的核心文旅品牌和旅游新型消费集聚区。创新突破淡季旅游,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县(市、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2.举办“黄河大集”品牌活动。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消费特点,策划不同主题“黄河大集”,做到季季有特色、月月有活动,出台系列文旅惠民举措,构建“集市+文旅+好品+传播”长效机制,打造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文旅品牌。把“黄河大集”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整体计划,更好发挥助力乡村振兴、扩大居民消费的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13.实施文化出海行动计划。助力文化贸易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贸易品牌。链接商协会、知名国际展会资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文化贸易推介活动,重点推动“山东手造”等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

  1.开展文旅项目突破行动。围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挖掘黄河、孙子、临海等项目资源,以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为基础,做精做强一批带动性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核心项目,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开工、建设、运营、投产全过程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完工,以项目引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2.开展文旅项目招引行动。以康养度假、文旅综合体、旅游演艺、乡村休闲、研学旅游和高品质酒店等领域为重点,按照项目类别建立全市优选项目库,筛选招商项目,印制招商项目手册对外推介。瞄准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首旅集团、携程集团等旅游企业集团全国20强及有产业延伸扩张意向的大型央企、民企,积极“走出去”招商。充分利用中国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精准推介招商项目。到2025年底,招引项目达5个以上。(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3.开展旅游景区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景区焕新”工程,开展景区“大调研”及品质提升行动,丰富实景演艺、智慧体验、非遗文创、特色美食等新场景,激活“二次消费”,提升景区吸引力。深度挖掘孙子、黄河、贝壳堤等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国家4A级景区。到2025年底,新增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5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4.开展旅游住宿品质提升行动。引进全球、全国顶级连锁酒店品牌,支持强优企业在全市布局建设高端住宿项目,积极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鼓励新建新评、升级改造星级饭店,支持发展主题酒店、帐篷酒店、房车营地等新兴住宿业态。推进旅游民宿的发展,实现民宿城区、城郊、景区、乡村全面有序布局,提升现有民宿品质,引进一批优质品牌民宿企业,配置一批高星级民宿项目,鼓励条件成熟的区域优先推进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2024年,星级饭店达到23家;到2025年底,星级饭店达到26家、星级旅游民宿达到6家。(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5.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构建多样化夜间消费场景,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结合节假、传统节日和暑期等旅游旺季,因地制宜推出消费惠民措施,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县(市、区)。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到2025年底,打造2-3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6.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引导农民投资创办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手工艺作坊等乡村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实现农民和乡村文旅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培育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耕体验、民宿度假等业态。依托冬枣、鸭梨、水杏等特色农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商品,开展“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打造“沿着海河(徒骇河)去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到2025年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到15个、旅游民宿集聚区达到2-3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

  7.开展旅游新业态升级行动。依托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和工业文化,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温泉、海洋、森林资源开发系列康养旅游产品,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出户外穿越、露营、徒步等运动休闲产品,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培育“跟着演艺去旅行”的品牌。到2025年底,新增3个以上省级工业、康养、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区,打造2部以上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体育局)

  8.开展文旅活动体验行动。办好滨州旅游发展大会、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胡集书会等品牌节会活动。以“黄河大集”统揽各地大集庙会及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特色活动,形成一年四季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活动氛围。支持各县(市、区)重点培育1个特色活动品牌,积极承办全国、全省主会场活动。(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9.开展旅游交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交通干线与景区、乡村旅游点连接线建设,以文旅资源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建设具有通达、游憩、采摘、停车、充电、如厕等复合功能的驿站,积极培育省级旅游风景道。(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

  10.开展文旅宣传推介行动。适应游客信息获取方式变化,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发挥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矩阵作用,开展文旅资源线上营销推广。组织好“沿着黄河遇见海”“519中国旅游日”等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1.开展旅游商品开发行动。整合“山东手造”“滨滨有礼”“老字号”等特色产品,组合开发多款旅游商品必购大礼包。积极组织市内重点文旅企业参加山东省旅游商品大赛,利用电商平台开展旅游商品营销推广活动。在重点景区、星级酒店、高速服务区、大型商超、城市综合体等,推出沉浸式旅游购物体验专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2.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推动打造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品牌。深化“体检式”暗访检查,严厉打击文化旅游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和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认定工作,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强化信用监管,保护游客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金牌导游”培养项目、导游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名牌导游,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金融精准服务提升年”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民营经济、普惠金融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优信贷结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化政策引导和战略合作,支持政策性银行机构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开展国有大型银行“领航”行动,切实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地方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开展“三级”活动,实现开展特色化经营。统筹推进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2.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深入挖掘高新技术业、“专精特新”、绿色产业等企业资源,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建立数量稳定、质量较高的企业上市梯队。落实我市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作,充分发挥好“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制造业工作站”和“深交所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工作站”服务直达、先行带动作用,支持我市企业用好上市、债券发行、REITs、私募、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3.增强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不断拓宽保险服务触角和深度,丰富保险品种和产品,充分发挥保险业服务保障作用,深化保险一体化贯通服务,探索风险共保体机制,提升保险保障能力。推进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支持各县(市、区)、各市属开发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开展“保险+期货”业务。(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4.推进政金企服务“升级提质”。深化金融伙伴机制,以政府数字搭台、金融惠企唱戏为导向,优化升级金融伙伴系统,依法合规推动政务数据、金融数据、社会数据等共享共用,延伸“金融+”协作链条,推动科创、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一网通办”。探索推进与省属国企、省级银行、证券及保险机构等开展战略合作,在融资规模、机构布局、创新试点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5.完善科技金融“全周期赋能”。持续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科创企业发展的牵引引领力度。实施“滨州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年”行动,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科技支行政策合作银行扩面、提质、增量,做好科技支行贷款贴息工作,持续发挥科技支行政策对科创性企业的增信赋能作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挂牌。(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6.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引领”。以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不断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7.促进普惠金融“扩面拓深”。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推动我市“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促进普惠金融工作质效“双升”。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托“滨慧灌”金融灌溉工程,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金融产品的适配性、精准性,着力提高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力度,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市、县融资担保体系一体化建设,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作用。(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融资担保集团)

  8.加快养老金融“便捷通达”。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金融机构立足我市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实际,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通过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推动互联网智能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厅堂专属服务水平等,增强养老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度。(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9.实施数字金融“转型跃升”。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依托滨州智慧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和我市征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资源整合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和赋能水平。推动银行机构研发并推广实施能为我市实体经济融资提供服务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型金融产品、金融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化水平。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0.深入开展地方金融对标提升。聚焦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营机制、内控制度等方面,引导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坚持对标先进、自我革命、创新突破、争创一流。强化调度督导、政策支持、评估评价,通过分阶段提标创标、梯次性跨越提升,推动提高我市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水平。(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1.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按照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央地监管协同,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凝聚监管合力,不断提高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省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落实,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2.高水平推进金融改革。支持各县(市、区)、各市属开发区根据自身金融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实际,在绿色转型金融、科创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大金融改革。(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3.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滨州金融对外沟通合作和开放水平。持续释放便利化改革政策红利,推动扩大跨境人民币和外汇便利化业务规模,优化跨境投融资、汇率避险等服务。深入推进“双户双增”三年行动,重点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首办户”拓展、指导和服务。持续推广鲁贸贷、齐鲁进口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滨州市分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14.有力落实“四早”要求。明确重点监测领域,强化“四早”机制各环节责任分工,实施全量化、全流程、全周期管控。打造地方金融治理平台,绘制全市金融风险全息图,实现金融风险“一屏统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