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72205537 

BEAT365官方网站中国炼油化工业的沧桑巨变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BEAT365官方网站中国炼油化工业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炼化工业由小到大飞速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也是我国炼化工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柱产业,辐射助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炼化工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是规模、实力、装备,还是技术、人才、经验,都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吹响了振兴我国炼化产业的进军号角。

  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和汽柴油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8.65、8.04和10.9倍。我国炼油能力在世界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10位不断跃进,从2003年起已连续15年稳居第2位。原油输送管道从1978年的约6500千米猛增至2017年的2.38万千米,增长约2.66倍;成品油管线倍。我国炼油能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有17万吨/年提升至1983年初1亿吨/年用了34年,改革开放后从1亿吨/年升至2017年的8亿吨用了34年,每上1亿吨台阶最初用13年,以后逐渐加速,最快时只需1年,扩张速度之快世上少见。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17年,我国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达3.42万亿元,资产总计2.05万亿元,而1985年我国炼油总产值仅为192.81亿元。从石化工业看,2017年我国乙烯、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47.9、123.4、56.5和290.6倍,在世界上的产量排位和产能排位大幅度提升,达到数一数二的水平。乙烯产量从1978年第15位跃升至2017年第二位,合成树脂和塑料产量从1988年第13位升至世界第二位,合成橡胶产量从1988年第9位升至2008年世界第一位后稳居至今,合成纤维产量从1988年第四位升至2003年世界第一位后连续稳居15年。

  我国乙烯产量从1960年仅有0.07万吨到1988年突破100万吨用了39年,但从100万吨至2007年突破1000万吨仅用了19年,从1000万吨至2017年突破1800万吨只用了10年。我国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从1952年产量仅有0.2万吨升至1984年突破100万吨历时32年,但从100万吨升至2000年超1000万吨仅用了16年,从1000万吨升至2000万吨、2000万吨升至4000万吨都只用了5年,2010年后每增加1000万吨用时更短。合成橡胶与合成纤维产量增长也呈大致相同的走势。

  2.2 产业布局有了很大调整,装置规模有很大提高,园区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炼化工业的布局在发展中调整,在开放中优化,取得长足进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有了很大调整,为油品流向与运输方式趋于合理创造了条件;以乙烯工业为主的石化工业布局有了很大改进,新疆、四川、广西、黑龙江、江苏、山东、辽宁,湖北、天津、宁夏、上海、福建、广东等一大批以乙烯为龙头的新建或改扩建石化装置的建成,使得全国各大地区都有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目前,全国千万吨炼厂已达25家,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达743万吨/年和725万吨/年,接近世界平均规模的745万吨/年,较1978年有很大提高。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油基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一般在10万吨/年以上,最大规模为30万吨/年。2017年已升至63.3万吨/年,单套规模80万吨/年及以上的大型乙烯装置已有11套,占全国乙烯总产能2455.5万吨/年的44.6%。随着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一大批企业发展成为炼化一体化企业,大连、镇海、惠州三大炼厂已跻身世界级大炼厂行列(2000万吨/年)。

  改革开放也促进了炼化企业园区化、基地化建设。目前,国家正在规划建设大连长兴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国石化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大世界级炼化基地,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无法想象的。

  2.3 油品质量极大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品种类增加,产业链不断延伸,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标准升级的步伐。2000年,中国取消了含铅汽油生产,取消了70号低标汽油;2003-2018年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国I至国V汽柴油标准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西方国家30~40年才完成的油品质量升级过程,2019年初将进入国VI时代。我国油品质量标准已赶上西方国家的先进水平,少数指标已经超过。我国炼油深加工、综合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见表5),在支持油品质量升级、保障对国内外原油的加工利用、增加产品品种、确保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原料工业和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辐射带动了下游相关加工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各种石化产品及终端产品的生产,促进了石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完善。除少数高端石化产品外,我国绝大多数石油和石化产品已能自主生产,建立了集产、运、储、销于一体,包括石油炼制、新型煤化工、乙烯工业、有机原料工业、三大合成材料工业、化肥工业、下游加工工业等在内的上下衔接、配套齐全的炼化工业体系,通过面向市场持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各方面的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60年代,我国通过加工国产原油技术攻关取得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进步,可以加工生产各类主要油品。在此基础上,40年来通过自主创新、科研攻关,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超越,我国炼油技术已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现代化炼油千万吨级大型成套装置的工程技术能力,拥有生产相当于欧Ⅴ、欧Ⅵ质量标准汽柴油的核心技术,渣油转换、提高轻油收率、多产汽油和芳烃、多产航煤、油化综合等多系列技术已经或正在取得突破。我国炼油所需的催化剂已实现自给,部分外销出口。我国炼油工业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这不仅支持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我国的炼油技术像高铁、核电、大型桥梁建设等一样,成为中国制造对外推介的靓丽名片,部分技术已出口转让,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我国一些大炼厂已具备加工世界上160多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性质原油的能力,综合加工能力、深加工能力大大加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化工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上世纪70年代,我国通过一批大型化工、化肥、化纤装置设备的引进拉开了石化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序幕,相关技术也主要靠进口。40年来,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改革科研体制机制,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努力推进自主创新,先后开发出了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生产技术,乙烯及芳烃成套技术装备,一些合成纤维、尼龙、己内酰胺生产新技术等,千万吨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原先不少主要依靠进口的石化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勤奋能干、勇于创新钻研的石化科技队伍。

  改革开放40年来,炼化行业一直把节能降耗减排和安全环保放在重要位置,从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两化融合”、提升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物耗能耗降低和减排,促进安全环保,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大型炼化企业。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自2000年以来累计分别投入3000多亿元和数百亿元用于汽柴油质量升级。炼化业务比重大的中国石化于2013年启动了历时3年的“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2014年启动了“能效倍增”计划。2018年又在国内首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计划6年内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化行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原先政府部门的工厂改制成为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也实现大变革。在央企、国企发展的同时,众多地方炼油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崛起,我国炼化产业形成了由大型国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构成的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一批民营炼化企业已跻身中国500强。

  2017年,中国炼油能力分企业构成中,中国石化占33.73%,中国石油占26.12%,中国海油占6.29%,地方炼厂占31.4%,煤基油品生产企业占1.4%,外资企业占1.07%。2013年以来,已有40家地方炼厂获得原油进口“双权”,共获得原油进口配额约1.2亿吨。地方炼厂原油加工量已占全国总量的20%,汽、柴油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2.3%和20.9%。2017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合计乙烯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68.4%,中国海油占7.9%,其他乙烯企业占23.6%,外资权益产能占12.9%(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的外资权益产能)。

  随着《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的发布,我国炼化行业和成品油终端市场、加油站全面向外资放开,一些跨国大石油石化公司已着手在华独资建设大型炼化装置,预计外资加油站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1%升至2025年的6%左右。此外,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投入运行,标志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日益增强。同时,国家对炼化市场的监管在逐步建立和推行,并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2.7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炼化工业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并发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化工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我国油品出口量一路猛增,1978年为240多万吨,2017年仅汽、煤、柴油净出口量就达3950万吨,2018年更突破4000万吨大关,达到4200多万吨BEAT365官方网站。我国已成为继印度、韩国之后亚太地区第三大成品油净出口国。石化产品也出现大进大出、互通有无的局面,国际贸易十分活跃。我国进口原油已形成东面海上、北面俄罗斯、西面中亚、南面缅甸的四大战略通道。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现正进行三期的规划和建设。我国炼油和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等石化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我国炼化工业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已跻身世界500强前5位,分别在世界50强炼油公司、化工公司和石油公司中名列前茅,现正在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能源化工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努力。我国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不少著名国际石油石化公司进入,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BP、克、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拉美、道达尔、韩国公司等都在中国投资合作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加油站等,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布局高端产品和产业。外资在华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等占比呈上升态势。

  40年来,随着我国炼化工业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涵盖的区域已包括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包括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建厂、炼油工程输出、技术改造、出口转让技术、出口催化剂等在内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需认清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可盲目乐观,不可骄傲自满。

  就炼油工业而言,一是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突出,炼厂存在规模小而散、人均劳动效率和炼油综合能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高低不等之类的问题。不少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综合加工能力、加工深度、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全国炼油能力总体过剩问题严重。据初步测算,在满足国内需求并争取尽可能多的出口之后,估计2018年我国净过剩炼油能力在8000万吨/年左右,2020年为1.3亿~1.5亿吨/年,2025年将增至2.5亿吨/年以上,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偏低,目前仅为70%左右。三是不少炼化企业对于加大的环保压力、市场监管力度和国内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等形势还不很适应,还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就石化工业而言,一部分高端、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要依赖进口,相当一部分石化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生产核心专利技术仍由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石化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方面,石化领域落后于炼油领域;炼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走出去”还在路上,还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展;炼化一体化程度还不够,绿色生产工艺技术发展仍在路上,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人均劳动效率仍需继续提高。我国炼化企业的改革仍处于攻坚破冰期,企业经营效益和效率还有待提高,瘦身健体、提高劳动生产率仍需付出巨大努力,科技创新能力还需增强,国企存在的固有弊端仍需进一步克服。

  我国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需求增长空间缩小,国内外炼化市场竞争加剧,炼化产业必须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由大做强。总的来看,要延续近期采取的有效做法。

  一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瘦身健体,加快推进炼化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争炼化技术有新突破、上新台阶;继续走装置规模化、炼化一体化、流程最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最佳化、产品高端化、生产清洁化、管理精细化、工厂智能化、产运销链接紧密化、效率效益最大化、园区化、基地化为主要内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调整存量,做好、做精、做优,并严格控制增量,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产能质量水平。

  四是主动作为,借“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东风,进一步推进炼化产业对外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主动作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我国炼化行业存在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相信可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创新驱动、对症下药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加以解决。【来源:国际石油经济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